遠 古 時 期 至 周 代
傳疑時代
夏商周
秦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三國時代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 代
宋 元 明 清
北宋
南宋
當 代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魏 晉 南 北 朝
三 國 時 代

曹操(公元 155 - 220 年)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公元 196 年迎漢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官渡之戰大破袁紹軍隊,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後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封魏王,其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一輯修訂版》
《人物世界歷史1 古代篇》
《曹操傳》

劉備(公元 161 - 223 年)
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東漢遠支皇族。在軍閥混戰中,曾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後採用諸葛亮南聯孫吳,北拒曹操的主張,於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繼而佔領荊州,力量逐漸壯大。旋又奪取益州和漢中。公元 221 年稱帝,都於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不久病死。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一輯修訂版》
《人物世界歷史1 古代篇》
《劉備》

孫權(公元 182 - 252 年)
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黃龍元年(公元 229 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曹丕(公元 187 - 226 年)
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文學家。公元 220 至 226 年在位。所著《典論.論文》對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頗有貢獻。


[ 頁首 ]


西 晉

司馬炎(公元 236 - 290 年)
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公元 265 至 290 年在位。司馬昭之子,公元 265 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公元 280 年滅吳,統一全國。生活荒淫。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身死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劉淵(? - 公元 310 年)
字元海。匈奴族。十六國時期漢國的建立者,公元 304 至 310 年在位。西晉末年,他利用北方民族矛盾,在離石(今屬山西)起兵反晉,稱大單于,後改稱漢王。公元 308 年(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其侄劉曜即位,改國號為趙。他好《春秋左氏傳》、《孫子兵法》。


[ 頁首 ]


東 晉

司馬睿(公元 276 - 322 年)
即晉元帝。西晉末襲封為瑯琊王。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聽從王導的建議,出鎮建康(今江蘇南京),依靠中原南遷的大族,並聯合江南大族顧榮、賀循等,統治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匈奴劉曜攻佔長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東晉。


桓溫(公元 312 - 373 年)
東晉人,明帝婿。公元 345 年任荊州刺史,握長江上游兵權。後又攻前秦入關中,以軍糧不足而退。公元 356 年收復洛陽,屢請還都,為大族所反對。公元 369 年,攻前燕到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因糧運不繼,受挫而還。其後廢海西公,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擅朝政。

謝安(公元 320 - 385 年)
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時出仕州郡,不久辭官隱居會稽東山,四十餘歲始再出仕,「東山再起」的典故即出於此。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前秦軍南侵時率弟謝石、姪謝玄力拒,終取得淝水大捷,並乘機北伐,收復洛陽及青、兗、徐、豫等州。後來東晉皇族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政,他受到排擠,出鎮廣陵,不久回京病死。


[ 頁首 ]


南 北 朝

劉裕(公元 363 - 422 年)
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公元 420 至 422 年在位。幼年貧窮,曾販履、種地、捕魚。後為東晉北府兵將領。公元 405 年擊敗桓玄,掌握東晉的大權。官至相國,封宋王。公元 420 年代晉稱帝,國號宋。當政時期嚴禁世家大族隱匿戶口和田地,實行土斷,裁減僑州、郡、縣,增強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力量。

蕭衍(公元 464 - 549 年)
即梁武帝。公元 502 至 549 年在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曾任齊雍州刺史,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國號梁,亦稱蕭梁。他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對人民剝削殘酷,曾多次鎮壓民變。在位期間提倡佛教,大建寺院。他擅長文學,善書法,精樂律。公元 549 年,東魏降將侯景叛變,引兵渡江攻破都城,他被困,饑病而死。

陳霸先(公元 503 - 559 年)
即陳武帝。公元 557 至 559 年在位。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出身低微,後建功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公元 549 年起兵,與大都督王僧辯討滅侯景,任征虜將軍。西魏破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擁元帝子蕭方智為梁王。後王僧辯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霸先遂襲殺僧辯,又擊敗北齊,受封陳王。公元 557 年代梁稱帝,國號陳。

北魏道武帝(公元 371 - 409 年)
即拓跋珪。公元 386 - 409 年在位。北魏的建立者,出身鮮卑族拓跋部,先世曾建代國,為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後,他乘機復國,初稱代國,不久改稱魏。公元 398 年建都平城,旋改號稱帝。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又任用漢人官吏,對促進鮮卑拓跋部在社會、經濟上的發展有不少的貢獻。他晚年為政荷暴,被次子拓跋紹殺死。

北魏孝文帝(公元 467 - 499 年)
名宏,又稱元宏。公元 471 至 499 年在位。即位時僅五歲,由太后馮氏當國。馮氏死後才親政。馮氏臨朝時,曾改革吏治,實行三長制和均田制。孝文帝親政後,又進一步改革之。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如改拓跋為元;變鮮卑風俗、服制、語言,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又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並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其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守舊的鮮卑貴族,以太子恂為首,企圖反抗,受到嚴厲的制裁。

[ 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