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古 時 期 至 周 代
傳疑時代
夏商周
秦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三國時代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 代
宋 元 明 清
北宋
南宋
當 代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宋元明清
北 宋

趙匡胤:(公元 927 ─ 976 年)
即宋太祖。公元 960 至 976 年在位。本為後周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 960 年發動陳橋兵變,滅周,即帝位,國號宋。建國後把各個割據勢力逐個擊破,並實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集權於中央,但所行重文輕武,強榦弱枝的政策,使宋朝長期積弱。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趙匡胤》

宋太宗:(公元 939 ─ 997 年)
即趙匡義(後改光義)。宋太祖弟。公元 976 至 997 年在位。他於公元 978 年滅吳越,次年滅北漢,完成全國的統一。但對遼戰爭中則一再慘敗。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又大量增加進士科中式名額,使文臣纂修《太平御覽》等書,加重「重文輕武」的風氣。統治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但對人民壓榨相當重。太宗晚年時,四川爆發王小波、李順的起事。

寇準:(公元 961 ─ 1023 年)
北宋政治家。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當時宋太宗常常到臨軒閣親自查閱進士,見年少的往往罷黜,故有人教寇準多報年齡,寇準答曰:「準方欲出仕,豈能便欺君了。」後在朝中傳為美事。寇準性梗直,在殿中奏事與帝意見常不合,帝怒,欲起身入宮,準牽帝衣使復坐,待事決定然後退,帝由是重準曰:「我得寇準,如唐太宗之得魏徵。」景德元年(公元 1004 年)遼軍南侵時,他任宰相,反對王欽若等南遷的主張,力主抵抗,促使宋真宗親征,打勝了遼國,但真宗害怕,與遼訂「澶淵之盟」。不久,寇準被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曾一度再被起用為宰相,但終因北宋君臣昏庸,又被貶逐到雷州(今廣東海康),死於南方。寇準一生忠直、愛國,主張抵抗外族的入侵。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千古名相寇準傳》

范仲淹:(公元 989 ─ 1052 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兩歲時喪父,少時貧困,但他很好學,大中祥符(公元 1008 ─ 1016 年)年間中進士,出仕後,有敢言之名。慶曆年間,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是副宰相的職務,他痛心於當時朝政的弊病,提出了「十事疏」,宋仁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可惜剛推行不久即遭受到保守派的反對而作罷。范仲淹因邊防軍事緊急,出為陝西、河東宣撫使,他的赴邊,使朝中沒有支持改革的大臣,朝政完全被守舊派掌握。
范仲淹雖是文臣,但他具有軍事知識,對用兵、防守之道都能處理得較好。他兩次受命鎮守邊防,都與韓琦同時在宋夏邊境任職。韓范二人皆能愛護士卒,號令嚴明,對附近的羌人部落亦能推誠相與,恩威並用,故邊民有歌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故當韓、范二人鎮邊時,西夏不敢輕犯延州。范仲淹也是宋代的文學家。他寫的散文文辭秀美,氣度曠達,尤以《岳陽樓記》一文最為人讚賞,范仲淹在文章的結尾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他愛國愛民的崇高思想。


王安石:(公元 1021 ─ 1086 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在二十歲以前,已經隨父親到過很多地方,閱歷豐富,並抱定不作俗儒和書呆子的志向,希望學以致用,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事業。
慶曆二年(公元 1042 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名列前茅,接著就被派往揚州,任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後來又歷任鄞縣(浙江寧波)知縣、舒州(安徽省安慶市)通判、中央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東路的提點刑獄等職,都曾有過良好的政績。仁宗嘉祐五年(公元 1060 年)王安石奉召入朝,任三司度支判官,他向仁宗上了一封《萬言書》,提出自己對政事的看法,認為現行法度已不適應當前的需要,必須更訂新法。可惜沒有引起仁宗的重視。直到宋神宗登位,才重新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為人性情耿介,「心不欺罔」,對看不慣的事,敢於直言。他自甘淡泊,蔑視流俗。他推行新法,受到許多人的攻擊,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也受到正直人士的欣賞,司馬光在政見上與他持相反的意見,但他承認:「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王安石文章詩詞都很好,他所寫的散文語言純潔準確,邏輯性強,有高度表達能力;議論透闢,敘事生動,寫景自然,通達流暢,氣勢縱橫,故為後人稱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的《梅花》詩和《桂枝香•金陵懷古》詞,可稱詩詞中之極品。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改革先鋒──王安石》

[ 頁首 ]


南 宋

宋高宗:(公元 1107 ─ 1187 年)
即趙構,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公元 1127 至 1162 年在位。初封康王。徽宗、欽宗被金俘擄後,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是為南宋。他曾平定鍾相、楊么等民變。曾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而終以求和為念,後與秦檜設計收大將兵權,殺害岳飛,向金稱臣,盡棄秦嶺、淮河以北土地,歲輸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公元 1162 年傳位於趙 (孝宗),稱太上皇。


李綱:(公元 1083 ─ 1140 年)
宋代大臣。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北宋末年任太常少卿,靖康初為兵部侍郎。他是北宋的主戰派,堅決主張抗金。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金兵圍開封時,許多大臣主張遷都,李綱力主抵抗,阻止欽宗遷都,他團結開封軍民,擊退金兵。金對此大為不滿,宋朝廷為取悅金人,把李綱罷職,但是京中的太學生及百姓萬多人上書反對,欽宗只得再起用他,但不久又被罷。靖康之難後,宋室南遷。高宗登位之初,為了表示抗金以安定人心,遂再次起用李綱為相,他主張用兩河民間反金的義軍配合政府的軍隊,共同努力收復失地。高宗和朝中主和派大臣都不贊成,任職僅七十多天又被排斥。後歷任湖廣宣撫使等職,多次上表,陳說抗金大計,都不被採納。


韓世忠:(公元 1089 ─ 1151 年)
南宋名將。字良臣,綏德(今屬陝西省)人。少年時勇猛過人,家貧,十八歲從軍,禦西夏有功。宋金戰爭起,在河北力抗金軍,後隨高宗南下,升浙西制置使。後來兀朮南侵,高宗南逃至海。兀朮在江南燒殺搶掠,滿載北返時,韓世忠率八千兵乘海船至鎮江,扼長江絕其歸路,轉戰至黃天蕩(在今江蘇南京附近),把兀朮的軍隊圍困在黃天蕩中四十八日,兀朮窘困異常,多次提出以金銀珠寶換取世忠放其北歸,世忠皆拒絕。兀朮又請和,世忠答道:「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韓世忠治軍很嚴,很愛護士兵,與軍士同甘苦。夫人梁紅玉,是一位著名的巾幗英雄,黃天蕩之役,她親自擊鼓為號,英勇卻敵,後世傳為美談。梁紅玉亦能織薄為幄,將士有怯戰者,韓世忠給予巾幗以激勵之,故人人振奮。韓世忠勇敢忠義,每語及國家危難,必流涕;每當戰陣,奮不顧身,兩手十指僅存四指,全身傷痕斑斑。他是南宋的主戰派,力謀恢復失土。宰相秦檜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對。由於他在軍隊中有威信,又是主戰派骨幹,秦檜和高宗遂授予樞密使的官職,實際上解除了兵權,韓世忠非常不滿。秦檜誣害岳飛父子,朝中無一人敢言,韓世忠不畏強權,當面責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回答:「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怒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檜不敢作答。他眼見朝廷被主和派操縱,乃自請解職。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關門捉賊──韓世忠抗金》

岳飛:(公元 1103 ─ 1142 年)
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公元 1122 年應募從軍。南宋建立後,曾上書反對南遷,被革職。不久隨宗澤守開封,任統制。公元 1129 年兀朮渡江南進,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公元 1130 年收復建康。公元 1140 年,與兀朮在郾城決戰,大破「拐子馬」,獲得大捷。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進駐朱仙鎮。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公元 1141 年被解除兵權。翌年一月更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公元 1162 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於杭州西湖棲霞嶺下。公元 1179 年謚武穆。公元 1204 年追封為鄂王。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岳飛的故事》
《歷代經典名將》
《岳飛與秦檜》

秦檜:(公元 1090 ─ 1155 年)
南宋權臣。字會之,江寧人。進士出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公元 1127 年被金軍俘去,受到「厚待」,成為金太宗弟撻懶的親信。公元 1130 年隨金軍至楚州(今江蘇淮安),被撻懶遣歸,詭稱殺死防守兵士,奪船逃回。實則受金國使命,到南宋做內奸。宋高宗時,秦檜兩任宰相,執政十九年,為高宗所寵信。他殺害岳飛,主持和議,決定向金稱臣納幣的主和政策。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岳飛與秦檜》
《秦檜傳》

[ 頁首 ]


文天祥:(公元 1236 ─ 1283 年)
南臣末年丞相、抗元將領。字履善,號文山。二十歲中狀元,歷任湖南、江西等地方官。1275年元兵渡江南侵,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次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營談判,遭到拘留。他僥倖脫險,逃回南方,輾轉率兵在江西抵抗元軍,不久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戰敗被俘,被押送到大都囚禁。元世祖忽必烈愛惜其才,曾經親自勸降,但他始終堅決不屈,最後被處死。文天祥的詩作《過零丁祥》、《正氣歌》,以及臨刑前的遺言,表達了他寧死不屈的決心,為後世傳誦。

[ 頁首 ]



成吉思汗 (公元 1161 ─ 1227 年
蒙古汗國的建立者,蒙古族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出生於蒙古孛兒只斤氏族家庭,原名鐵木真。父為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家庭沒落。公元1189年,被推舉為蒙古部的首領。經過十六年的征戰,先後打敗了蒙古高原的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大會,推選鐵木真為成吉思汗,正式建立蒙古汗國。即位後,制定「領戶分封制」,建立一支萬人的精銳軍隊,頒佈了成文法律。他憑藉強大的騎兵,迫使金朝求和,並親自率領第一次西征,公元1227年滅西夏。公元1227年8月18日,在清水(今甘肅六盤山下)行宮病死。元朝建立後,被追尊為元太祖。


元世祖忽必烈 (公元 1215 ─ 1294 年
成吉思汗之孫。公元1260至1294年在位。初從蒙哥進攻南宋,蒙哥在合州受傷而死,忽必烈當時正在攻鄂州,急忙撤兵,次年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附近)宣稱即位為蒙古大汗。但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宣稱即汗位,並聯合留居漠北和中亞的拔都、察合台、窩闊台各系貴族和忽必烈對抗,引起長達四年的內戰。公元1264年,忽必烈取得勝利,將首都從和林遷至燕京(今北京),稱大都。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元。他穩定內部後,公元1279年,南下滅了南宋,統一中國,又征日本、服高麗、破交趾、降緬甸、克爪哇、臣占城,南洋諸國都要求朝貢。忽必烈建立了版圖巨大的元帝國。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 1328 ─ 1398 年)
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苦的農家。他十七歲那年春天,淮北大旱,繼以瘟疫,他的父、母及長兄皆餓病而死。九月,朱元璋入皇覺寺為僧,曾作為雲游僧到過淮西潁州一帶。公元1352年,他投郭子興於潁州。朱元璋小時曾讀過幾年私塾,略識文字,作戰勇敢,因此得到郭子興的賞識,命他管理諸將。公元1355年,郭子興卒,其部都歸朱元璋。同年,朱元璋依托小明王韓林兒。次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小明王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簽,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不久,朱元璋攻佔了江南不少城鎮。小明王升他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他在江州打敗了勁敵陳友諒,受封為吳國公。後來在鄱陽湖戰役中,陳友諒軍覆滅,陳本人中流矢而亡,其子陳理亦降朱元璋。他手下的大將徐達、常遇春都是極勇猛的戰將,是朱元璋能削平群雄之功臣。朱元璋的勢力在江淮一帶鞏固後,遂迎小明王韓林兒於滁州。誰知小明王的御舟在長江中沉沒,韓林兒溺斃,這件事也是歷史上一段公案,十分離奇。有人說,是朱元璋的陰謀。不久朱元璋就平定了南方各路。他有了江淮以南直至兩廣之地,東至山東亦歸其所有,於是派徐達北伐中原。

  朱元璋有了穩固的地盤,且盡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南方,他北伐便沒有後顧之憂了,遂於公元1368年正式稱帝,國號大明,建都於應天府,建元洪武。

  朱元璋在用兵過程中,能重視儒生的作用,他羅致如劉基、李善長等知識分子,為他出謀劃策,建立政治制度,謀劃軍事;他又接受儒生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令諸將率軍實行屯田,壯大軍力,積儲糧草。可惜,朱元璋對知識分子只知利用,當他做了皇帝,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任後,對知識分子的壓迫十分厲害。

朱棣(公元 1360 ─ 1424 年)
即明成祖,1402至1424年間在位。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四子,生於應天。他在1370年時受封為「燕王」,直到1380年時就藩北平,負起對付蒙古殘餘勢力、保衛北方邊防的重要責任。1398年朱元璋駕崩,繼位的皇太孫朱充炆聽從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削藩,為此次年朱棣便用僧道衍(姚廣孝)計策,以誅殺齊、黃二人為名,以「靖難」為號起兵對抗。1402年燕軍攻陷首都南京,朱允炆失蹤,朱棣隨即稱帝,次年改元永樂,史稱「靖難之變」。朱棣勤於政事,他對內整飭吏治、完善「內閣」制度,又編纂《永樂大典》;對外用兵和招撫韃靼、瓦剌、安南、西南蠻、烏思藏等地,設置貴州布政使司和奴兒干都指揮使,又派鄭和率艦隊南下「西洋」交結各國。朱棣在任期間四海昇平,是明朝的鼎盛時期。然而,朱棣以殘酷手段殺害反對他登位的臣民,摧殘士氣;又對明太祖遺訓置之不顧,起用宦官參與政事,埋下了明朝政治敗壞的伏線。

鄭和(公元 1371 ─ 1435 年)
明朝外交家、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洪武年間明軍進攻雲南,他被擄入明營,及後成為朱棣(後為明成祖)燕王府的太監。他在靖難之變中立下戰功,獲賜姓鄭,改名和,官至內官監太監。1405至1435年間,明成祖和宣宗先後派遣他率領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西洋即今汶萊以西的南洋群島和印度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而他在最後一次回航時,在印度西岸古里病逝。鄭和的艦隊曾經到達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非等三十多個國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吳三桂( 公元 1612 - 1678年 )
明清之際的將領。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明末任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駐守山海關。李自成推翻明朝後,吳三桂降清,引多爾袞統兵入關,被清封為平西王。曾為清朝對付川、陝等地民軍。後進攻南明雲貴地區,殺南明永曆帝。他鎮守雲南,形成割據勢力。康熙帝為了加強統一,實行削藩。1673年,他自稱周王,舉兵叛亂。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不久病死,餘部被清消滅。

史可法(公元 1601 ─ 1645 年)
明末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崇禎進士,因討民變有功,升任南京兵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推翻明朝,他在南京擁立福王(弘光帝),授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稱史閣部。因馬士英等不願他當國,以督師為名,派遣他守揚州。清軍南下圍攻揚州,多爾袞致書誘降,但不為所動,堅守孤城,清軍陷揚州,他自殺不遂,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有《史忠正公集》。

鄭成功(公元 1642 ─ 1662 年)
明清之際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隆武二年(1646年),反對其父降清,曾在南澳(今屬廣東)起兵,從事抗清活動。後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連年出擊粵、江、浙等地,被封為延平郡王。永曆十三年(1659年)與張煌言合兵,進入長江圍攻南京。但他誤信清總督郎廷佐的詐降計,在南京城外戰敗,被迫撤退。當時臺灣為荷蘭侵佔,臺灣人民不斷起來反抗。永曆十五年(1661年),他率領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經澎湖,於臺灣禾寮港(今臺南境)登陸,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擊潰敵人的援兵,經過八個月的戰鬥,於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收復臺灣。他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在收復臺灣五個月後病死,子鄭經嗣位。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鄭成功》

[ 頁首 ]



清聖祖(公元 1654 ─ 1722 年)
即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八歲即位,年號康熙。1667年十四歲親政,1669年十六歲時用計逮捕了居功自傲、專橫亂政的輔政大臣鰲拜。繼而又下令削藩,先後平定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的叛亂。1683年出兵攻滅臺灣鄭氏政權,次年設置臺灣府並駐軍屯守。 1685、1686年,先後兩次派兵驅走盤踞黑龍江流域雅克薩達四十年之久的沙俄侵略軍,1689年與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之間的東段邊界。曾親自帶兵三次平定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叛亂。晚年又派兵入西藏平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他於康熙五十一年定「新增人丁永不加賦」的稅制。派人治理黃河,減輕水患,保證大運河的暢通。還推行全國性的土地測量,完成《皇輿全覽圖》的繪製。生平推崇程朱理學,開博學鴻詞科招攬士人。編纂《明史》、《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書籍。曾興《明史》、《南山集》等文字獄,加強思想統治。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三輯修訂版》
《人物世界歷史3 近代篇》
《原來康熙》

清世宗(公元 1678 ─ 1735 年)
即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皇帝,年號雍正。1722至1735年在位。聖祖(康熙帝)第四子,初封雍親王。即位後,用高壓手段對付曾爭位的兄弟,並改變以籠絡為主的統治政策。雍正七年(1729年)建立軍機房(後改軍機處),取銷諸王對下五旗軍隊的統率權,以加強君主專制;又實行「攤丁入地」,以保證賦稅收入。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等措施。此外,還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碩特部的叛亂,並鎮壓準噶爾部的騷擾。對外方面,曾於雍正五年(1727年)與沙俄訂立《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三輯修訂版》
《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 (增訂二版)》

清高宗(公元 1711 ─ 1799 年)
即愛新覺羅弘曆。清代皇帝,1736至1795年在位,年號乾隆。曾平定準噶爾部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消滅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蒙藏地區的管治。1727年設駐藏大臣,1793年頒佈《藏內善後章程》。此外,又拒絕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所提的要求。1773年開四庫全書館,十年後編成《四庫全書》,並藉此銷毀、竄改不忠於清政府的書籍。繼康熙之後,又屢興文字獄。他六次南巡,浪費無度,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重用和珅,大長貪污之風,吏治更為腐敗。1796年讓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1799年病死。


和珅(公元 1750 ─ 1799 年)
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大臣,歷史上著名的權臣和貪臣。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和珅出身下層滿洲家庭,少時家貧,為人勤奮好學,精通滿、漢、蒙、藏文字。1769年承襲三等輕車都尉。1773年授職三等侍衛。和珅善於迎合乾隆帝,仕途平步青雲,從御前侍衛、正藍旗副都統,累官至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位極人臣。和珅掌權期間,公然貪贓枉法,結黨營私。在乾隆帝退居太上皇後,和珅依然把持朝政,因此引起了嘉慶帝的不滿。乾隆帝駕崩後,嘉慶帝迅即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下詔把他逮捕,隨後賜死於獄。當時。清政府查抄和珅家產所得甚豐,時諺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據後人估計,和珅的家產總值約二億至四億兩不等,相當於清政府十餘年的收入。抄家時,和珅長子豐紳殷德因與乾隆帝十女固倫和孝公主結親,得以倖免。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