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古 時 期 至 周 代
傳疑時代
夏商周
秦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三國時代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 代
宋 元 明 清
北宋
南宋
當 代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隋唐五代

楊堅( 公元541 ─ 604年 )
即隋代建立者隋文帝。公元581至604年在位。他自稱漢太尉楊震之後,世代都是官員。他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北周的大將,進爵隨國公。楊忠死,楊堅襲父爵,歷任北周要職。楊堅和北周明帝是連襟。楊堅的女兒又是北周宣帝的皇后,故楊堅是北周的外戚。宣帝退位,靜帝年幼繼位,近臣鄭譯(內史大夫)、劉昉(御正大夫)遂矯詔楊堅輔政,楊堅並任右大丞相,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不久,楊堅廢靜帝自立。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人物世界歷史2 中世紀篇》
《隋文帝楊堅百謎》

周宣帝( 公元559 ─ 580年 )
北周皇帝。公元578年登位,是楊堅的女婿,殘暴荒淫。他用法苛嚴,常令左右伺察群臣和宗室,小有過失,即行誅戮。宗室臣僚被殺者甚眾,如齊煬王憲(宗室)、宇文神舉(宗室)、王軌(將軍)等。宣帝生活荒淫,在宮中常陳魚龍百戲,累日繼夜不休息;又多聚美女以實後宮,沉湎遊宴,旬日不出。後傳位於太子靜,自稱天元皇帝,居所稱「天台」,更加驕奢。宣帝妄自尊大,凡群臣至「天台」朝見,必先齋戒三日,清身一日;又自比上帝,凡臣僚或官名中有「天」、「高」、「上」、「大」字者,必須更改。他與群臣言談,從不談國家大事,而且喜怒無常,公卿、后妃、宮人皆常被楚撻,稱為「天杖」。宣帝的殘暴,引起群臣、公卿及百姓的不滿,有利於楊堅篡位。

楊廣( 公元 569 ─ 618年 )
即隋煬帝。公元604至618年在位。他是文帝楊堅的次子。楊堅長子楊勇與廣同為獨孤皇后所生。勇為太子,生性寬厚,率直任性,不善虛飾,故不獲皇后的寵愛。楊廣則性敏慧,奸狡多詐,好學善屬文,善於矯飾,敬接朝士禮極卑恭;他為了迎合皇后的心意,偽裝儉樸,又多方討好文帝的寵妃,在朝廷上又勾結朝臣楊素。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命楊廣指揮大軍滅陳,事平後,任為揚州總管。揚州地處江南,習染南朝浮華風氣,楊廣生活上的奢侈作風也未嘗不受影響。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在皇后、楊素等人的多次提議下,文帝廢了太子勇,立楊廣為太子。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文帝臥病在仁壽宮,楊廣命部下張衡入宮殺文帝,「血染御房,冤痛之聲聞於外」。既殺文帝,再殺兄楊勇,然後楊廣方登上帝位。

宇文化及( 公元 ? ─ 619年 )
隋武川(今屬內蒙古)人,任右屯衛將軍。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發動兵變,殺死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自任大丞相,率軍北上,在童山(今河南浚縣)被李密擊敗,逃到魏縣(今河北大名),毒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次年,被唐軍擊敗,旋被竇建德擒殺。

[ 頁首 ]



李淵( 公元 566 ─ 635年 )
即唐高祖。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先世為貴族。北魏時,其先祖李熙為金門鎮將。李淵的祖父李虎助宇文泰建立關中西魏政權,受封為八柱國之一,並被賜姓為大野氏,死後追封唐國公。李淵父李襲爵。李淵七歲時襲爵為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任太原留守。他更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氏的姨甥(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從妹),這使他的身分更重要。


李世民:(公元 599 ─ 649 年 )
即唐太宗。公元 627 至 649 年在位。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攻佔長安,屢立戰功。唐朝建立後,他被任命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秦王,率兵打敗其他軍事勢力,協助李淵統一全國。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發動「玄武門之變」,伏兵於長安宮城的玄武門,殺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次年繼承帝位,年號貞觀。

唐太宗在位期間,吸收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百姓和君主的關係好比水和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虛心納諫,任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能之士,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使吏治較為清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人民的徭役負擔;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這些措施對社會經濟和文化都有利,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又曾派兵擊敗東突厥,使絲綢之路更為暢通;又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兩族的關係。但晚年廣建宮室,連年用兵,賦役繁重,加重了社會負擔。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唐太宗》

房玄齡:(公元 579 — 648 年)
名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隋末進士。唐兵入關中,歸順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助李世民籌謀統一,取得帝位。他長期執政,與杜如晦、魏徵同為唐太宗得力助手,後封梁國公。《資治通鑑》說他「明達政事,輔從文學,夙夜盡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寬平,閒人有善,君之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與杜如引技亡類,常如不及。」玄齡參預制定唐律、禮法。太宗長孫皇后垂危時曾對太宗說:「玄齡跟隨陛下很久了,處事一直小心謹慎,任何機密,從未泄漏過。」


杜如晦:(公元 585 — 630 年)
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唐初名臣,與房玄齡合稱房杜。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唐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訂定各種典章制度。唐太宗對杜如晦、房玄齡非常看重。據《資治通鑑》載:「上每與玄齡謀事,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房玄齡善謀,如晦能斷也」,故有「房謀杜斷」之說。如晦有病,太宗親自探問。及如晦死後,太宗每得佳物,必遣使賞賜其家,每提及杜如晦,則常流涕。

魏徵:(公元 580 ─ 643 年)
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時孤貧落泊,出家為道士,曾參與隋末起事,後入唐為太子洗馬。唐太宗即位後,擢升為諫議大夫,經常犯顏直諫,即使觸怒太宗,仍面不改容,據理力爭。前後陳諫二百餘事,曾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著名論點,多次勸太宗以隋亡為鑑,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主張「薄賦斂」,「輕租稅」,「寬仁治天下」,對太宗有很大的影響。其言論見於《貞觀政要》。

魏徵其後又任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及校定秘書圖籍。《隋書》的序論和《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都是他所撰寫的,因修史有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徵病死,唐太宗思念不已,對侍臣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知得失。朕寶此三鑑,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鑑矣!」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大唐名相魏徵》


武則天:(公元 624 ─ 705 年)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 690 至 705 年在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士 之女。十四歲時被選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一度為尼。高宗時復被召為昭儀。公元 655 年立為皇后,參預國政。公元 660 年後,專斷朝政。公元 683 年,中宗即位,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公元 690 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繼續執行唐太宗時期的政治經濟措施,又力拒吐蕃的入侵,晚年雖也豪奢專斷,頗多弊政,但在位期間,政治尚算穩定,社會經濟繼續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公元 705 年,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迫她把帝位交還給中宗,恢復唐國號。

延伸閱讀:
《人物中國歷史第二輯修訂版》
《武則天》

安祿山( 公元 ? ─ 757年 )
唐朝節度使,「安史之亂」的主要發起人。安祿山是胡人混血兒,本姓康,初名軋犖山,少年喪父後母親改嫁突厥人安延偃,不久改姓名為安祿山。安祿山通曉邊境民族語言,且曉勇善戰,因此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及後被起用為平盧兵馬使、幽州節度副使。安祿山善於諂媚逢迎,又重賄往來的朝廷官員,旋即被任命為營州都督、平盧軍使等職,並博得唐玄宗的青睞。他又勾結宰相李林甫,並請玄宗寵妃楊玉環認為養子,因此進一步得到玄宗信任,在742年至750年間接連被任命為平盧、范陽和河東節度使。755年,安祿山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他的軍隊席捲河北,年底攻佔洛陽。次年,在洛陽稱帝,國號「燕」,改元「聖武」,稍後其軍攻佔潼關和長安,玄宗出逃四川。757年初,在洛陽被謀取帝位的身子安慶緒刺殺身亡。

[頁首]